​神采赫哲族 ——肖殿昌的25年镜头记录
文章来源:伙伴杂志 上传时间:2020-08-12 11:26 浏览人数:295 选择字号: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民族资讯 > 赫哲族资讯


640_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.webp (1).jpg


有一条孕育了黑土地的美丽河流,江这头叫它黑龙江,江那头叫它阿穆尔河。

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,国界线这头叫它赫哲族,国界线那头叫它那乃族。

中俄两国一衣带水,江两头的赫哲族,始终说着同样的语言,有着同样的生活习惯,始终怀着那一腔同源的血脉。

中国摄影家肖殿昌,跨越25年时光,深入村屯百姓家,走访节庆活动地,以他镜头后敏锐的视角,记录时代变迁下赫哲人生活的生动画面,凝结成摄影集《中国赫哲族》,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

20200812_113010_271.jpg


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用图文对赫哲族全方位记录的摄影集,具有民族性、历史性、文学性。全书收录肖殿昌摄影作品550幅,分12个部分,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,赫哲族民族发展取得的巨大变化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,它的发行对中国民族事业的传承发展和摄影艺术的发展,都有重要意义。


20200812_113010_272.jpg


提及创作初衷,肖殿昌说:“赫哲族是中国的六小民族之一,他们独特的是渔猎文化,亟待保护和传承的民族习俗,这让我产生了一种紧迫感,激发出我作为摄影人的担当,肩负起记录历史和民族发展的责任。”


20200812_113010_273.jpg


20200812_113010_274.jpg


他是这样说的,也正是这样做的。自1995年第一次到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拍摄起,肖殿昌每年都要到赫哲族居住的乡村采风,进行有计划的拍摄。25年来,凡有民族活动的重要节日和捕鱼季,他都要到村屯和捕鱼滩地进行拍摄,累计拍摄图片数十万张,收集整理文字几十万。这些数字背后,凝聚着摄影师无法言说的艰辛和付出,也为《中国赫哲族》积累了丰厚的第一手资料。


20200812_113010_275.jpg


20200812_113010_276.jpg


与当代摄影展现的众多新形态相比,肖殿昌对纪实摄影更为推崇,因为纪实摄影来得那么痛快、那么直接、那么有力量,表现出的是社会和人的演变进程,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价值。“摄影最根本的东西是关注人、表现人。”这是肖殿昌对摄影主题的价值判断,也是他的坚持。正因他的这种坚持,才成就了《中国赫哲族》的出版发行。


20200812_113010_277.jpg


20200812_113010_278.jpg


量一个人的成功,与其用他一生所达到的地位来度量,不如用他途中所克服的困难度量更准确。而对于肖殿昌来说,克服困难的法宝就是:调整,即行进路上的一次次转身。


20200812_113010_279.jpg


20200812_113010_280.jpg


年近七旬的肖殿昌,摄影是唯一不变的爱好。1975年,一次偶然的工作机会让肖殿昌接触到了新闻摄影,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,迷上了摄影开始自学。每逢休息日,肖殿昌便背着包,带些干粮,骑着自行车或乘坐火车摄影采风。


20200812_113010_281.jpg


20200812_113010_282.jpg


上世纪90年代中期,肖殿昌进入了创作高峰期,摄影题材由风光摄影转向纪实民俗,关注和记录真实的生活和人,几年内不断在各大摄影赛事上获奖,摄影实力逐渐得到认可,相继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哈尔滨铁路局摄影协会主席。


20200812_113010_283.jpg


20200812_113010_284.jpg


自2002年开始,肖殿昌被聘为佳木斯大学摄影客座教授,开始从事专职摄影教育工作。2012年开始,被聘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讲师,在教学中完善了摄影教学课程体系,形成完整的高校摄影专业教学课件。


20200812_113010_285.jpg


肖殿昌说,“摄影这一生我知足了,但我还是放不下赫哲族这个民族,《中国赫哲族》的出版发行完成的只是我一个愿望。在一江之隔的俄罗斯,还有一个同宗同族的那乃族,我期望能够完成另一个摄影集《俄罗斯那乃族》。”

当一个人认准了一件事的时候,愿为其倾尽一生的精力;而如此的执着,让灵魂沉淀为一种努力,让生命充满非凡的意义。